close

 



Image of 針的誘惑


 

作者:土屋隆夫

譯者:張秋明

出版:商周

 

 

    「若你在狹窄的陌生街道上行走,正巧遇到轉角,不妨在轉彎處停留一下。」

 

    被推理小說上的文字吸引,漫步在街道上的千草檢察官,在轉角處果真撞進來一件綁架案。製果公司的董事長在夫人回娘家期間,接到了告知夫人出車禍的電話,急急忙忙和女傭一起出門,留下剛滿一歲的小女娃在家。隨後便發現,這是通惡作劇電話,目的在於騙出家裡大人,趁隙誘拐小嬰兒。歹徒留言要求贖金,卻在交付贖金之時,夫人里子在開車的丈夫和跟隨的警察眼前遇刺身亡,歹徒形影未曾曝光。

 

    本格推理之所以成為經典,正因為只探討事件,合乎邏輯和架構嚴謹的推理小說,無論放置在何種時代之中,都還是如此的引人入勝。土屋隆夫的筆調理性順暢,除了案情推論和故事需要之外,不熱切於描寫腳色感情、心理等,而集中在檢察官和警察們面對事件的處理方法,和推論的過程。就像土屋隆夫的名言「事件除以推理等於解決」,這個短小精幹的故事在事件的方程式上,各個情節的安排恰如其分,沒有華麗的修飾,也沒有矯作的情感。甚至在中後段篇章,也出現了「嫌犯、共犯X、共犯Y」的聯立方程式。

 

    《針的誘惑》使用的是綁架的題材,焦點卻不是擺在和歹徒的交涉或者交付贖金過程之上,主線為自少少幾個出場人物之中,推論出「是誰作的」、是否有共犯等議題。當中也提到了,辦案需要的是想像力,任何不可能都有可能是破案的關鍵。作者巧妙的運用了一些既定印象作為工具,例如信封郵戳、不在場証明、講電話等,其實說破了手法簡單不複雜,但是卻很寫實,而且沒有什麼太多的時代的影子。

 

    不在場証明的反轉一段蠻精彩的,有些人忙著製作不在場証明洗刷嫌疑;有些人認為太完美的不在場証明反而說明了自己涉案的可能性,所以刻意保持模糊不清。然而檢察官卻突破和嫌犯鬥智的盲點,從客觀的現場陳列來判斷不在場証明的價值。故事簡單,蘊藏的想法卻很龐大驚人。最後嫌犯所企圖使用綁架製造出來的效果,即便是放在當今社會也仍然是很壯觀的一項利益。



其他綁架類型故事:

《華麗的誘拐》超簡短讀後

《人造花之蜜》簡短讀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ksea512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