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木彬光
譯者:許錫慶
出版:台英社
作者開宗明義就提到,想要創造一個與眾不同,而且是前無古人的推理敘事方式。有趣的是,以第三人的觀點做第一人稱記事的手法,其實自古以來一直是推理的固有模式,所以以手記的方式其實並不是本作的特色。雖然作者高木彬光,本身以小說家身分的業餘偵探踩進去故事的一角,但是這本書的敘述者絕大部分,仍然是由故事中擔任記錄身分〈類似於華生角色〉的柳光一,頭尾章節再以石狩弘之檢察官的信函來領頭和作結,以完整故事的整體發展。
和千井鶴家素有淵源的柳光一和石狩弘之檢察官,命運的緣分令兩人在千井鶴家重逢。此時,突然出現於窗戶的能面鬼女面具,揭開了此家族往後悽慘的連續命案,也一併揭開了十年前慘案的真實面貌。
乍看故事的氛圍很有金田一系列的樣子。一個腐敗墮落的大家庭,每個人非瘋即病,否則行事怪異,總之整個家族不會是完整的,必然分崩離析,彼此各有怨恨,甚或是貪念死者的龐大遺產,留下彼此殺人的動機。所以,人人是兇手,人人是屍體。除了表達混亂的家族關係和時代的瘋狂,也為了合理化殺人手法的設計,家裡有個實驗室,製毒製藥製糖洗照片也都不足為奇。說實話,解釋密室手法的那段真的讓人很難入戲,冗長的敘述加上繁複的步驟,沒有配上精美示意圖真的很容易想要忽略過去。不過,這些都只是把戲而已。如果你以為本書的看頭就僅止於此,那就未免太過大意了。
儘管這樣的劇情稍顯老套,本書仍然還是具有可看性的,為什麼呢?作者很巧妙的提到了「信任」來作為暗示。剃頭髮的時候,信任剃頭師傅不會一把割斷你的咽喉;搭公車的時候,信任公車司機不會發瘋把車開下山崖峭壁;上館子點餐的時候,信任廚師不會在飯菜裡加入殺人良藥氫酸鉀。這些服務人員對顧客而言都是陌生人,但或許因為職業的關係、因為經驗,種種因素讓我們不會時常對他們保持懷疑。
「信任」卻製造出盲點,使得殺人是如此輕而易舉。
作者利用信任製造出本書這般令人驚豔的手法,把罪惡輕而易舉的擴張到整個故事,無一倖免。
也許從後世的角度來閱讀,不免有些生疏,某些技巧在現代的推理小說界,也已經被玩弄的很熟練了,讀者也熟練了。回頭看看作者的成書年代,1948年,實在很難不佩服作者想要在推理著作界有所創舉的野心。
但是,讀者也是信任作者在翻書的啊,這本書一連說破了好幾個經典推理小說的謎底,也算是推翻讀者對作者的不信任了吧!
此為首次接觸高木彬光的作品,聽聞大作「刺青殺人事件」似乎近期內有消息要再版,相當喜悅,真心希望上市那日快來。國內的出版社考不考慮多出些高木彬光的著作呢?他手上也是有日本三大名偵探之一「神津恭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