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機一動的機率  

 

 

 

作者:石川智健

譯者:張鈞堯

出版:尖端/2015.07 〈感謝提供試讀機會〉

 

 

 

關於推理小說,自《莫格爾街凶殺案》以降,以破解犯罪為主要目的的故事,大抵需要一位「偵探」於劇情中穿針引線,整理且分析案情,並由其擔任解謎的重任。尤其經常穿梭在劇情當中,工作量可說是先當龐大,探案的時間並非穩定的工時,早期擔任此一業務的主角們,往往將「偵探」作為其職業的名目。這也許跟推理小說的發源地,歐美國家的職業生態有關:「偵探」為一種以調查為工作的職業,並且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

 

隨著推理小說演變的推近,故事越發多樣性,偵探的樣貌也更加多元。起初,偵探的專業通常和犯罪相關,例如退休的警探、專職的私家偵探、推理小說作家等,其中也不乏其本身即為律師、警察、法官等犯罪學專家的職業。更甚者,推理講究的是條理分明的頭腦和清楚的邏輯,以及高度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即使身為一介尋常人,若同時具備這些能力,或者再加上點運氣和靈感,一樣可以在推理小說中大放異彩,成為那個拔出石中劍的亞瑟王。解放了「偵探」在角色上的束縛後,辨可形成更多元的人物形象,甜店師傅、古書店員工、靈媒、音樂家,有時後可能連隔壁座位上行事低調的同學,都能夠成為獨當一面的偵探。

 

以學者之姿介入警方辦案的角色,在日本推理小說中十分常見,三大名偵探中的神津恭介,便是法醫學系的副教授。雖然本身的主業是在大學裡任教,但因為此類推理小說的事件仍以犯罪為主,故學者偵探的專業依然是在犯罪領域中,像是身為犯罪社會學副教授的火村。隨著推理小說的謎團越顯複雜,需要使用到的知識更為廣泛,另外現今科學探案的模式逐漸形成,學者偵探所研究的項目則逐漸和犯罪專業有所區隔。換個角度來說,為了因應謎團的困難度和知識性,學者們開始從各方面的專長來輔助辦案。

 

上述所說,無論是物理學系的湯川,還是建築學系的犀川,研究的領域和犯罪心理或社會學截然不同,因此以利用「理科人」的觀點和知識,破解犯罪手法為主要表現。《靈機一動的機率》中,卻罕見的將「經濟學」擺入偵查的隊伍行列,乍看之下的確令人有些費解。

 

以經濟學為主打的推理小說,在出版史上曾有Marshall Jebons所著「哈佛經濟學家推理系列」,以邊際效應、均衡等經濟學觀點來解釋案情。在《靈機一動的機率中》,日本警方則是首次引進「行為經濟學家」伏見真守來協助辦案。伏見所利用的行為經濟學原理,其實就是「期望效用理論」,計算行為人在每個行為中的期望值,用以找出對行為人最具有優勢的選項。根據經濟學對「人類行為」的準則,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也就是說在理性假設下,行為前的依據為是否對己身有利,且是否為最有利。

 

故事中一開始便設計了一個看似連環殺人的案件,三個毫無相關的女性分別遭到殺害,其後個自被帶走了一個物品,身上並沒有遭受性侵的痕跡。假使這是個愉快犯感性殺人的結果,則無論是伏見還是經濟學都沒有在本書中登場的必要。然而,根據伏見所說,美國對於犯罪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是為理性殺人,主要目的是增加加害者己身有形或者無形的「財富」,此時便可以使用期望效用來計算此樁犯罪中最有利的得利者。若將本書的三起案件看作一件樣本,機率和統計的結論恰好相同,正好可以替開頭伏見的理論作一次背書。

 

除此之外,伏見的「經濟小學堂」也同時用上了許多關於經濟學得專有名詞,例如風險理論、錨定效應、偏誤等,輔助說明伏見在觀察或推測凶手行為的依據,對於同是學經濟的我來說,比起教科書裡生硬的理論更是有趣許多。一直以來都無法體會理科人在推理小說中看到所學理論的熟悉感,在本書中到是找到了此種樂趣。

 

不過用較為「寬鬆」的理論來看,愉快犯或感性殺人也可以說是一種「理性」選擇下的行為表現。經濟學上說人是理性的動物,其實並不無根據。同樣的事件在不同人身上,會產生不同效用,當此事件對某些人而言並無利益的同時,並不能確保對於每個人都無益處。《惡之教典》裡的老師蓮實便是個良好的範例,說明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也許「殺人」這個辦法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損害大於得益的舉動,但是針對某些感官異常、情感異常的人來說,這正是快又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說不一定。如此,便能合理解釋最終選擇殺人的動機。

 

基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當實際上將效用分析套用在案件的嫌疑人過濾之時,必須作到每個個案的坦討,效率略顯不彰。本書中特地簡化了嫌疑人數量,並且讓伏見於登場之後,直接自然的鎖定單一目標。為了讓故事的焦點明顯,而且主線順暢,此種設計無可厚非,表現出來的故事也相當精彩可看。推理的部分,經濟學的邏輯沒有太大的問題,其他部分也許正為了凸顯此書重點而顯得較為簡化。作者透過「嫌犯側寫」的加入,來降低單一嫌犯被套鎖以至於故事單調的窘境,順勢加入了警方辦案的比賽來增加趣味。作者也並非一套拳路行走江湖,反倒是利用了理論和現實的差距,使讀者的目光匯集在聚光燈下,而黑幕前頻頻走動的角色,乃至最終幕牽起手圍成一圈包圍住整起案件,在打亮所有舞台燈之後,成功的令故事讀起來在具有實驗性質下仍然保有結局翻盤的意外。

 

麻耶懦弱膽小的個性搭配上具有相對自信的學者,兩人的搭檔相輔相成、彼此互補,隨著故事的發展也慢慢培養出信任和默契。只是結尾的惆悵感令人鼻酸啊,難道這對搭檔只是暫時組合?除了令人期待此後發展之外,同時也欣然觀望後續作者能繼續將經濟學更廣泛且成熟的使用至推理上。

 

 

 

 

arrow
arrow

    pinksea512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