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of 蘇格蘭遊戲



作者:西澤保彥

譯者:王靜怡

出版:尖端

 

 

    從《她死去的那一晚》開始,經歷了《啤酒之家的冒險》、《羔羊們的聖誕夜》,這個夏天以來,匠千曉、高千、漂撇學長和小兔四個人,建立了獨樹一格的友誼,和配酒喝的超想像力案情討論方法。生活中出現的那些光怪陸離的謎團,都變成了四人組的下酒菜,在腦力激盪的天馬行空中,找出最接近謎底的解答。

 

    因為一開始閱讀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而是自與四人生活過往較無相關的《啤酒之家的冒險》作為起跑點,初次見面的印象實在不甚良好。尤其是整本書大約一半以上都在描寫四人的討論過程,案件結果對大家又不痛不癢,太日常導致故事有點無趣,缺乏引人繼續閱讀的動力。好在《她死去的那一晚》稍稍扳回頹勢,順勢提及四人幫如何組成,才明白原來故事的開端是如此,對人物有了些許了解之後,接下來故事的發展反而更令人感到期待,特別是慢慢的開始提到過去,讓大夥兒的形象逐漸隨著過往故事的描寫更加的立體。

 

    《蘇格蘭遊戲》便是在描繪高千的高中生活。一個渾身酒味,帽沿拉的極低,大衣緊裹不知是男是女的人,搖搖晃晃手上拎著一個裝著蘇格蘭威士忌酒瓶的紙袋,走到河邊將瓶內的酒到進河水中,還不忘將酒瓶以清水洗淨,卻將瓶子遺留在河邊後離去。隔了幾天神秘的倒酒人又再次出現,重複同樣的舉動。這個神祕的人成了連續命案嫌疑人的不在場証明,但是他的舉動到底有什麼意義?

 

    人際關係是人類發展中很微妙的社會性。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當然有權利主張他人與自己保持距離,但是實際上,人往往以愛之名來行侵害他人個體性之實。這種佔有的主張會被以「義務」、「保護」等名義來美化,但目的是侵害人在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像是父母逾越管教的範圍約的束小孩,是把小孩當作個人財產來支配,他們以父母的義務為名,來侵犯小孩的自主生活權,其實是在展現自己身為父母的價值,好證明「父母的角色」仍存在於自我身上。惠對高千的愛也是同樣的,惠用高度的佔有慾來綑綁高千,藉著高千的亮眼來證明自己是被需要的存在。

 

    所以太過執著會不會才是根本的問題呢?父親對高千的執著,讓高千極欲脫離獨裁的父愛;惟道對高千的執著,讓故事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命案;惠對高千的執著,讓高千操縱著惠的佔有慾。也許,正是因為高千處在太過執著的人際關係中,才會讓她對匠千曉那種不和人刻意疏遠、也不刻意親暱,隨時留著任人來去的自在產生好感,才會成為朋友吧。

 

    懸宕了兩年多的命案終於解決了,高千也正式從惠的拑制中脫身而出,不再對誰感到虧欠。和父親的關係雖然沒有特別提及,但從事件的領悟中高千應該也能開始懂得體會。

 

    命案的本身倒是蠻有爭議的。製造意外點感覺起來相當刻意,使得殺人動機和行為都變的有點莽撞,太多的湊巧碰撞在一起製造出這場無差別的連續殺人事件,似乎是有點牽強。雖然匠千曉的推論也是一半根據事實、一半靠假設,但這本來就是他們四人推理的特色,也就不足為奇。兇手很忙亂而且很笨大概是讀者共通的心聲吧。這個案件比較有天作之合的感覺,兇手沒有太刻意作些什麼,但是巧合卻把案情導向不可理解的程度,而拼湊回事實真相就得靠想像力和大膽的假設了,四人幫的劇情好像都比較偏向這樣的狀況,喜歡的人就會喜歡了,不喜歡的人也許會覺得設計得太美好了吧!

 

    看完高千的故事之後,四人幫的拼圖就稍稍完成了一小角了。原本對四人無愛的我,也開始為四人的友誼和討論氣氛而著迷,什麼時候會出現其他人的黑頁呢?故事最後埋了一個匠千曉和母親的線頭,就敬請大家期待了。

 

 


西澤保彥其他作品:

 

 

《她死去的那一晚》簡短讀後感

 

《神的邏輯,人的魔法》讀後感

 

《死了七次的男人》、《人格轉移殺人》簡短讀後感

 

《解體諸因》讀後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nksea512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